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山师附小五(2)中队:古巷寻技藏真意 巧手融情凝匠心

为深化传统文化浸润,让古城记忆“显”出来,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21级2班的队员们在芙蓉街口集结,特别策划了济南古城我的家——王府池子的发展变迁研学活动。

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两侧古建筑鳞次栉比,一缕缕古色古香的韵味在街巷间流转。在这片浸润着历史文化的方寸天地间,研学团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队员们踏石而行,在步履间追溯古城的历史脉络;凝神细察,于眼眸中捕捉属于这片街巷的文化印记,让古城的故事在亲身体验中渐渐清晰。

童声引路访泉街

活动在队员们对济南的讲述中启幕。这座城,早以课文里的笔墨住进国人记忆——老舍笔下的温情,“家家泉水”的诗意,让人神交已久。四位身穿汉服的小讲解员款步而来,清亮童声引路,推开斑驳木门,走进泉边街巷:青石板路绕着方塘铺开,池水能映见天上流云,岸边老人们摇着蒲扇话家常,孩童拎着小桶在石阶边戏水。从文字遥想,到实景亲见,再到院落相亲,济南的文脉与肌理,在古今交织中渐次清晰。

芙蓉街里听讲解

在老济南记忆馆志愿者的带领下,队员们漫步于商业气息浓郁的芙蓉街里。志愿者张老师边走边向队员们介绍这里的古典建筑风貌,从建筑的结构特点到背后的历史故事,他都讲得声情并茂。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举手提问,与张老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芙蓉泉边赏景致

队员们一路探寻,来到了芙蓉泉边。这里白墙灰瓦错落有致,雕花窗棂精致细腻,处处透着古朴典雅的气息。泉池清澈见底,游动的锦鲤色彩斑斓,它们穿梭在水中,与白墙灰瓦在泉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面。杜老师饶有风趣的讲解让队员们对芙蓉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家时而俯身观察泉水,时而侧耳倾听讲解,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

起凤桥上悟诗意

“腾蛟起凤,曲水流觞”,起凤桥是泉城 “小桥流水人家” 的经典缩影,也是近年来的网红打卡地。志愿者李老师为队员们讲述起凤桥的故事,从它的建造背景到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队员们听得入了迷。

这座济南古城中最短的石桥,因 “腾蛟起凤” 的吉祥寓意得名。青石板铺就的桥身历经风雨洗礼,更显厚重沧桑,与随风摇曳的垂柳相映成趣,桥下泉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游动的小鱼。漫步桥上,队员们亲身感受着 “一桥担三泉” 的济南特色,仿佛能聆听流水与历史的私语。桥畔的老屋灰瓦白墙,古朴雅致。刹那间,起凤桥便以灵动的泉水和古朴的韵味,让队员们瞬间读懂了这座城的诗意与悠然。

王府池畔探变迁

离开起凤桥,队员们来到古色古香的王府池子畔,立刻被眼前的景致吸引。王府池子水面开阔,碧波荡漾,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志愿者王老师笑着走到队员们身边,指着池水开始讲解:“大家知道吗?王府池子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它原是济南府德王的府邸花园中的池塘,所以得名‘王府池子’。这池子里的水可是活水,与周边的泉水相通,常年不涸呢。” 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追问历史变迁细节,还兴奋地趴在石栏边观察游鱼、讨论种类与轨迹,不时发出惊呼。

随着讲解深入,队员们翻开研学本,听李老师讲述濯缨湖的过往——从旧时大户人家的热闹景象,到如今街坊洗菜、遛弯的日常,一一记录在册。随后,大家拿出水温计实测,18℃的结果与“冬不冷、夏不热”的记载相符,孩子们笑着在本子上写下:“原来济南就是泉水围着屋子、柳树搭着凉棚的味道。”

沿池漫步,岸边古朴建筑倒映水中,随波轻晃如梦似幻,队员们不时赞叹,尽情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从芙蓉街的烟火气到芙蓉泉的灵动,从起凤桥的古朴到王府池子的静谧,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逐步读懂济南的城市记忆,体会深厚文化底蕴。

议事厅内创佳作

活动最后,队员们来到芙蓉街社区小院议事厅,在志愿者指导下进行创意手工制作。张老师展示创意作品并启发,“起凤桥月亮门、濯缨泉石栏洞孔是古城文化艺术特色元素,将创意与之融合,作品会更具地域魅力。”队员们深受启发,将青石板路、荷花、锦鲤等所见元素融入构思,专注创作,用巧手将研学所见所感化为独特作品。

此次项目活动不仅让队员们走出了书本,更是走进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中,队员们用脚丈量家乡的土地,用眼观察家乡的风貌,用心感受家乡的文化,用手工去表现家乡的魅力,更是在心中种下了热爱家乡的种子。

队员们的创意手工作品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