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9日讯 在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的沃土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乡亲们眼中的致富带头人,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推动者。今年以来,太平街道创新推出“太平三优”计划,着力培育本土人才。随着“太平优才”的深入实施,一批批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的“新农人”脱颖而出。
他们扎根乡村热土,肯吃苦、能干事,有的创办公司,有的成立合作社,有的注册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不断增添新主体。他们是土地的耕耘者,也是新理念的传播者、新技术的应用者。
退伍军人变身“鱼司令”,锦鲤游出共富路
在前石村的粼粼波光中,退伍军人郭玉涛俯身投喂,万千锦鲤如彩绸翻涌。从部队到鱼塘,他凭一股韧劲钻研养殖技术,将观赏鱼产业打造成“水中黄金”,不仅实现了个人致富,更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身为村党支部书记郭玉涛知道一个人富不叫本事,要让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他经常鼓励村民一起加入锦鲤的养殖,并无私地将养殖经验传授给他们。此外,郭玉涛还流转了村里百余亩的盐碱地,定期付给群众租金,还雇佣一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一尾锦鲤,就这样游出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宝妈”扎根乡土,大豆肥滋养甜蜜瓜果
来佛寺村的无花果大棚里,“85后”秦翠萍正和工人一起忙着打包发货。为陪伴孩子与父母,她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土地创业。2023年,秦翠萍流转了村里一部分土地,开始种植了15亩的无花果园。在无花果园旁的低温棚内,她还种植了两棚西瓜。为了提高无花果和西瓜的品质,她又开办了大豆加工厂,生产有机大豆肥。

“我们种植的西瓜和无花果都是‘吃’大豆肥长大的,所以口感格外好。”秦翠萍说,大豆肥不仅有机环保,还能有效提高作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正是这种种植方式,让她的无花果和西瓜在市场上逐渐赢得了口碑,销量逐年攀升。
如今,搭上“互联网+”快车,她的西瓜、无花果畅销全国,还带领村民共享电商红利。
村干部化身“推介官”,石磨面粉“磨”新丰景
郝家寨村的石磨车间机声隆隆,金黄麦粒经过筛选、润麦、精磨,化作雪白面粉与劲道挂面。身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海芝,任职以来,面对村里没有企业、传统种植收入少且靠天收的局面,他迎难而上,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将一个缺乏产业、收成不稳的村庄,逐步打造成为特色产业蓬勃、村强民富、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我们的石磨面粉采用古法石磨工艺,低温慢研,用黑小麦做出来的面粉更是口感筋道、麦香浓郁,无添加剂,欢迎宝子们下单品尝。”在直播间内,郝海芝正卖力地介绍合作社的农产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郝家寨石磨面粉的知名度和品牌吸引力,今年端午期间,郝海芝积极对接承办了街道举办的“浓情端午 粽享太平”主题活动。短短3天活动,共吸引5000余人游客观光游玩。
在太平街道,像郭玉涛、秦翠萍、郝海芝这样扎根乡土的“太平优才”们,凭借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经营模式,为太平街道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活力。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人才被赋能,他们青年实干担当,书写时代光芒。
闪电新闻记者 冯宜雯 吴政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