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行走的思政课”:在沂蒙大地感悟初心与担当

为加强青年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促进思政教学成果转化,7月6日至11日,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小考拉·大梦想”助力山东蒙阴乡村振兴调研团走进坐落于沂蒙山区腹地的蒙阴县燕窝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图景,用情怀书写山海同行的青春华章。

对话基层——党建引领的振兴答卷

在燕窝村党支部活动室,中国海洋大学省派蒙阴县燕窝村第一书记贾林为调研团成员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围绕“党建引领+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的主线,他组织盘活闲置土地、发展蜜桃产业,并积极寻求产业链的延伸,带领燕窝村迈入传统农业的转型之路。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脚底沾泥、心中装民的实干。”贾书记的肺腑之言,让调研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的担当。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贾林系统介绍了驻村一年多来在基层组织建设、红色文化挖掘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在提及红色文化的挖掘工作时,他表示,既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也要让红色文化、乡土记忆传下去。

本堂思政课用乡村基层干部的实践智慧,诠释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他们朴实认真、一心为民的工作态度。

登崮明志——迎难而上的时代本色

卧龙崮,坐落于蒙阴镇西北,因其山体酷似卧龙而得名。7月8日下午,调研团成员跟随贾林沿山路攀登,到达卧龙崮顶。天气炎热,却挡不住调研团成员们的热情;山路崎岖,也拦不住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期待。

贾林介绍到,这条山路最初是土路,随着文旅资源整合工作开始,当地组织修建了这条山路,将其纳入沂蒙山地质公园保护范围,这片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遗址因此得以留存。

来到观景平台,一望无际的是岱崮镇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一条条山路正被重新修整,为村民们带去新的发展机遇。站在崮顶极目远眺,贾林向调研团成员们讲述一年多来的变化。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燕窝村在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优化方面积极探索,实现了新的跨越。如今,硬化公路串联起村庄角落,新建民居错落有致,千亩蜜桃园层叠如梯,枝头硕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表示,乡村的蜕变,既要硬件的改善,更要信念的重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更应该迎难而上,用热情创造现代乡村。

小院课堂——校地合作的实践样本

乡村小院,既承载着乡村记忆,也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沿山路向上,调研团走进由复旦大学与蒙阴县共建的乡村振兴小院。这座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民宿,不仅保留了沂蒙山区的建筑特色,还创造性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小院运营负责人介绍,项目带动周边十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

调研团指导教师、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壮结合闲置农房改造案例,为调研团成员们解析校地合作如何激活乡村资源。“闲置农房改民宿,改的不只是房子,而是校地协同的‘结对子’思路。”他指着院中保留的老石磨讲解校地合作的细节:高校提供规划设计理念,地方协调村民参与运营,既保留乡村肌理,又赋予“窗”的新功能。

李壮总结道,既保留沂蒙民居的木格样式,又加装了保温层,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辩证法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种“带泥土味”的行走的思政课,让调研团成员对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夕阳洒落院墙,照见的是思政课扎根生活的真谛——青年唯有贴近大地,方能读懂变革的力量。

步履不停,光芒不息

从与驻村干部的座谈交流,到卧龙崮上的迎难而上,再到乡村振兴小院的实践探访,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调研团成员在脚步的丈量中深化了对初心与担当的理解。所见所闻比课堂讲解更有力量:理论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改变乡村面貌的具体行动;青年的担当不是口号,而是走进田野、贴近群众的躬身实践。

当调研的收获化作前行的动力,当基层的故事刻进青春记忆,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用青春的脚步去践行,用实干的成果去诠释,正是乡村振兴最朴素的行动。

未来,这份于行走中汲取的力量,将化作海德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行动,在沂蒙大地的沃土上,绽放更热烈的光芒。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