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再过18个工作日又放假了!不调休!

五一假期已结束

不少网友直呼不过瘾

别急!还有不到二十天

就又能迎来小长假了

↓↓↓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端午节放假安排如下

5月31日(周六)至6月2日放假

共3天,不调休!

端午假期期间

河南卫视也将准时播出

《2025端午奇妙游》

记得收看哦!

除去周末,整个5月只有19个工作日,妥妥打工人们的“梦中情月”!

千万别小看我们的这些节假日,在古代,官方的假期,那是官员等少数群体的专属,普通百姓是没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人到底是怎么放假的。

汉:五日一休

现代史学界普遍的观点是,我国的休假制度起源于汉朝。

因为在汉朝,官员“做五休一”的制度,第一次被官方正式确立了下来,并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出勤制度。《汉律》描述“吏五日得一休沐”。设定为每五天休息一天,称“休沐”。

当时的官员要求在衙门内集体办公和食宿,没有特别的事情,平常是不允许回家的。但在“休沐”的这一天,官员们可以回家洗澡沐浴,看望家人。

除了这日常的休沐,汉代的官员还有节令假期,每年腊日、伏日、冬至、夏至还各有五天假,这也算是不错的福利了。如果碰到皇帝的诞辰,可以再继续增加三天的假期。

汉代人也很重视孝道,如果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回家休丧假,最长可达三年。如果是官员自己生病,还可以请3个月的病假。

唐:十日一休

到了唐代,由原来的五日一休变成了十日一休。一个月有上中下三旬,会在每旬的最后一天休息。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这一规定在唐高宗时期正式确定下来。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三十六旬,意味着唐朝官员可以休息三十六天。同时还配合一些节日休假。比如元旦、冬至、清明、寒食等节日,都有一到数日不等的休假时间。

唐朝的请假制度极为严格,虽然是有“旬休”,但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提前“告假”,假期结束后回来报到时还要履行“销假”手续。《唐会要》记载,在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缺席一天就要罚一个月的工资。

宋:逢节就休

宋代堪称古代假期的“天花板”,宋朝基本上是继承了唐朝的休假制度,但是也做了一些调整,正是因为这个调整,宋朝在历朝历代中,创造了放假最多的记录。

《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除此之外,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官员“封印”,停止公务,回家探亲,次年正月二十返回衙门“开印”办公。

不仅如此,宋朝还有因地制宜的放假规定。比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30天探亲假;在五百里外,每隔5年有15日假期。据说,如果皇帝哪天心情好或遇上值得高兴的事情时,也会不定期放假。

元:劳动最光荣

宋朝过于宽松的休假制度,导致了后来的吏政涣散,所以一方面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另一方面由于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讨厌汉族的繁文缛节,元朝的假期被大大缩减。

元代统治者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放松,不需要额外的假期。所以元代的休假就很少,全年只有16天假期。这待遇跟宋朝一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明:假期减少,内卷加剧

明代初期,休假制度依然严峻,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给自己和官员们的假期都安排得很少。官员每年只有18天假期,分别是元旦5天,冬至3天,元宵节10天。这样的休假制度,让官员们几乎全年无休,工作压力巨大。

不过好在明代的皇帝们并不是都像朱元璋那样工作狂,朱元璋去世后,后来的皇帝们逐渐增加了假期,使得全年假期增加到了50多天。

清:引入星期制

清代前期基本沿袭了明代的休假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大多数中下层官员苦不堪言,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鉴于这一“民意”,朝廷只好做出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加了寒假,并将寒假与春节的假期延长到一个月。

1840年后,西方的政治文化也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大批洋人来到中国,他们以星期为周期计算日期,每七天中以星期日为休息日。到了1910年,清政府在其上层也开始实行星期日为公休日的做法。

对于不同朝代休假制度的变化

你有什么看法?

五一小长假刚过

你有什么有趣的假期经历呢?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图文综合自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博学少年、橘子淮南、古代历史及文学、大明聊文史、历史大学堂、视觉中国等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