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成都首批4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集中亮相。成华区成都机器人产业园是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集聚区,拥有丰富的产业链资源,以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和客户基础,成都正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3月19日,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启动,一大批智能机器人惊艳亮相。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成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魏麟潇 摄
“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重要指示。
悉心指导、殷殷嘱托,深深期许重若千钧。
全面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支持成都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
坚持产业兴市、制造强市,激发高质量发展更强动力。铭记关怀、感恩奋进,成都锚定目标拼搏实干——今年上半年,成都第二产业增加值3267.4亿元,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全省。
推动立园满园
成都全产业链量质齐升做大成势
近日,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第一梯队企业跨维智能宣布完成数亿元A1&A2轮融资。“领投本轮投资,我们推动跨维智能在成都设立全资子公司,打造以成都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的区域性总部。”成都科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选址成华经开区,是因为这里是成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集聚区,拥有丰富的产业链资源,以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与客户基础。”跨维智能创始人贾奎说。
园区以特色“立园”,企业落地实现“满园”……
日前,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顺利通过竣工并联验收。这标志着其西部首个精准医疗高端装备产业化基地正式建成投用。
一方面,为保障项目建设,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以“挂图作战”“倒排节点”“责任到人”等方式,确保“竣工即验收”。另一边,持续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加速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
“成都园区”的品牌效应,就是在这样一个个事例中得以具象化。无数个这样的切面,汇聚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成都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抓手,将园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的聚合平台。”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张雨放分析,“一方面,中试平台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科研链、金融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共生,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升级。”
数据释放出信号:成都全产业链量质齐升做大成势,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上半年园区新引进重大项目545个、总投资4722亿元,均占全市97%。
面向未来,近日出台的《成都市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2025—2030年)》明确,构建形成“区域+产业”两个层面的特色鲜明、错位协同的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布局体系,塑造“搬不走的产业生态”。
壮大产业集群
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位于成都欧洲产业城的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所有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作为西部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这里的年产能达40多万吨,产品远销全球。
“第一条生产线上马时,产能只有3万吨。”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杰颇为感慨,“目前,公司还在酝酿新的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60万吨。”
透过巨石成都这棵树,可以窥见成都新型材料的产业森林。目前,成都新型材料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952家。今年,新型材料产业规上工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视线再放大,观察成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式会更加立体——
温江区的一家养老社区内,陪伴机器人“小丽”是老年人最信任的护工。参与机器人研发的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祯发认为,“秉持‘实用主义’应该成为成都的发力方向。”
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今年年初,成都入选“2024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最佳实践TOP10城市榜单”。截至目前,华鲲振宇、创意信息等5家企业进入全国人工智能百强,恒图科技、考拉悠然等4家企业入选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系列榜单。
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现场,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宣布,“星算”计划全球总部落地成都。此前,“星算”计划首发星座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商业航天发展如火如荼,成都定下目标:到2027年,全市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培育链主企业7家。
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突破。以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为代表,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成都接续发展,加速生长为日益茂密的产业“热带雨林”。
目前,成都已成功培育创建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广泛分布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
产业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走向“枝繁叶茂”。如今,成都拥有37个工业门类、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
“进解优促”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真是感谢电力公司,电力稳定供应对我们的生产至关重要。”对于国网邛崃市供电公司的专班服务,璞泰来邛崃项目电气负责人感激不已。
璞泰来投资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是目前全球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开工建设面积最大的产业基地,对电力供应的要求高、需求大。为其提供电力保障的,正是去年提前投运的220千伏紫宸专站。
打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攻坚战,只是成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片段。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了3场工业企业出海行动,前往沙特,奔赴“中亚”,造访德国、丹麦,“成都造”找到新市场的同时,企业也闯出了“新天地”。
近日,成都巨冠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申报社保费时发现,一名已离职员工出现在社保未申报工资员工名单中。“因涉及跨区跨部门,还以为要跑很多次,结果在金牛区税务局的帮助下,一次就办好了。”巨冠城办税人员十分满意。
无论是拓展市场,还是申报工资,企业事皆大事。为此,成都持续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组建运行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开展“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工作。截至7月15日,全市共走访服务企业13.29万户,线上线下联动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3.80万个,办结3.76万个。
张雨放认为,这套营商环境的建设方案使企业从“被动适应政策”转向“主动捕捉机遇”,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同频共振,最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出经营主体活力。截至6月末,成都累计净增涉税主体12.5万户、增长35.1%,新增上市企业4家,9家企业登上全球独角兽榜,28家企业入选四川省瞪羚企业名单。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向彬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协同部门、联动区(市)县、链接行业商协会等,常态化开展“企需我应”资源对接活动,研究推出一批“成都味”“小快灵”政策举措,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