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齐鲁好书榜(2025.04)|在工作之外过上丰富而有趣的生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

每月月初,本榜单从上个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类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十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在狩猎采集时代,人类的劳动形式比较简单,其目的也比较明确——获得食物,维持生存。然而,站在现代社会的视角,我们发现工作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工作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既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期好书榜推荐的十本关于工作的书,书名看似犀利直接,作者们实则以严肃而深刻的态度探讨了工作这一主题,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激发对现代工作模式的深度思考。

《理解工作:一部人类劳动史》《众生无束:劳动社会的未来》两本书跨越时空,从狩猎采集时代到AI时代的当下,探讨了工作形式的演变、工作意义的变迁,以及劳动者的喜怒哀乐。它们不仅揭示了工作的多样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劳动形式,比如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这些同样对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贡献。

《对工作说不》《在工作中迷失:逃离资本主义》《星期五不上班》中,作者们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体系下工作的困境与未来。他们指出,尽管技术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工作对生活的侵蚀依然存在。无论是被AI取代的担忧,还是职场中的“摸鱼文化”,都反映了人们对工作现状的反思与不满。作者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比如减少工作时长和重新分配工作,让人们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则聚焦个体的体验,展现了不同人在面对工作时的选择与挣扎。无论是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中的困惑,还是快递员在数字平台下的生存智慧,都让我们看到了工作背后的人性与温度。

在现代社会,工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谋生手段,它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寻找自我价值的关键领域。在这个劳动节,我们不妨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探索如何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工作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众生无束:劳动社会的未来》

[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著

廖然 郭欢 李骜然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许多人担心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而这正是他们曾经渴望的。为何曾经的技术经济革命并未减少就业岗位?未来我们将如何工作?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工作的变革将如何改变我们对生活、文化、教育的理解,并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作者还指出,决策者将面临重塑社会的艰巨任务,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将现有的有偿劳动社会体系重塑为无条件基本收入社会。

《对工作说不》

[英]大卫·弗雷恩 著

重命名小组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现代社会,工作是人们获取收入、权利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好好吃饭、安然入睡的权利和宝贵的自由时间。本书中,大卫·弗雷恩质疑了工作在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揭示了工作对生活的深远影响以及工作在新时代的新形式。他还调研了一群积极抵制朝九晚五工作的英国人,他们有的因追求更有价值感的工作而暂时停职,有的因工作损害健康而不得不减少工作时长。弗雷恩试图回答:是什么促使这些人脱离传统工作?他们的抵抗是否徒劳?他们能否启发一种替代性方案,即基于减少工作时长和社会重新分配工作的新模式?

《在工作中迷失:逃离资本主义》

[英]阿梅利亚·霍尔根 著

王伯笛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当代社会,努力工作不再能保证一个安全、高薪的未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日常劳动经验,解析了“工作”的语义分层——从广义的“耗费精力”到狭义的“有偿劳动”,对当前英国的工作现状进行了研究,涉及性别、环境与阶级问题。书中呈现了英国劳动者普遍的倦怠与不满,以及他们自发的抵抗策略(如上班“摸鱼”)。作者指出,“工作可以占据我们的时间,但不应垄断我们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永远不该成为它的全部意义”。

《美国人谈工作》

[美]斯塔兹·特克尔 著

刘禹汐 译

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斯塔兹·特克尔的口述史巨作,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拍摄关于21世纪工作的纪录片提供了灵感。书中以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口述语言,真实地呈现了美国人对社会、对工作的评论与内心感受。从钢铁工人到报童,从石匠到矿工,从农民到接线员,从演员到消防员,从药剂师到警察,从家庭主妇到公司主管,一百多位受访者讲述了他们对工作与社会的爱憎、恐惧和希望。少数人有幸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而许多人对自身境遇感到失望。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尽管工作辛苦,但它仍能为普通人赋予意义。

《理解工作:一部人类劳动史》

[荷]扬·卢卡森 著

王小可 译

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如今通过视频会议开展的工作,作者扬·卢卡森跨越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研究了人类工作在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等不同组织形式下的演变,探讨了从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到工业时代合作与从属劳动关系的变迁,分析了劳动在男女老少之间的分配,货币发明的关键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呈现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展望。

《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日]稻泉连 著

熊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作者稻泉连生于1979年,高一辍学后通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进入早稻田大学。1999年,他在思考“社会是什么?工作又是什么?”时,采访了八位同代年轻人,完成了这本书。他采访的八位年轻人,有缺乏求职热情的高材生,有就业后为工作所苦的职场新人,有自由职业者、创业者,有选择音乐家、渔夫等“另类”职业的人,也有“茧居者”。他们的经历与心声,展现了年轻人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中对择业的困惑、思考与选择。选择一份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关联到人生的意义。无论选择何种道路,最终都要迈向未来。人生并非单选题,在标准化的人生模板之外,永远有属于你自己的另一种活法。

《星期五不上班》

[英]威尔·斯特朗 凯尔·刘易斯 著

重命名小组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随着英国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低薪问题日益突出,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愈发普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对策——缩短工作周。两位作者均来自英国自治智库,他们开展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部门每周四天工作制试验,最终绝大多数参与公司都选择继续采用这一新模式。书中解释了缩短工作周在资本主义经济背景下的意义,探讨了这一理念的历史与政治含义。作者认为,只有当工作能够提供社会条件,让全人类能够相互合作、合理安排时间、获得尊严感,并拥有必要的物质手段以生活在安全且有保障的环境中时,工作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繁荣发展的充分条件。

《廉价:低薪工作如何使女性陷入贫困》

[美]阿曼达·弗里曼 莉萨·多德森 著

彭萍 王仕琦 译

中译出版社

我们享受着高档餐厅、便捷网购、聘请保姆等便利生活,却常常忽略了背后辛苦劳作却拿着微薄工资的工作者,其中不乏许多女性。社会学学者阿曼达·弗里曼和莉萨·多德森在十年间与200余位美国低收入女性展开交谈,她们来自不同种族——白人、黑人、拉丁裔、原住民等,面临着各种困境:有的女性因孩子生病请假而被解雇;有的每天只睡5个小时,同时做两份工作;“福利妈妈”备受争议,被外界指责为“对福利上瘾”“贪婪懒惰”;几位黑人女性护理人员提到,一些雇主将她们视为女仆。大多数人的生活依赖这些无形的劳动,而这些劳动者的需求却被社会忽视。这本书让那些至关重要的劳动者——其中很多是母亲——走到了台前。

《激情的陷阱:过度工作、理想工人和劳动回报》

[美]埃琳·A.契克 著

金方廷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作者埃琳·A.契克曾为追寻激情离开工科专业,转向社会学研究。作为激情原则的信奉者,她逐渐意识到,“我爱我的工作”背后也存在陷阱:遵循“内心热爱”做出职业选择的人,可能会因“过度工作”成为“理想工人”。她通过一系列访谈和调查,用具体鲜活的访谈记录和真实有力的调查数据揭示,激情原则在当今不稳定、不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中,很容易让劳动者成为理想工作者,雇主会“利用激情”使过度工作合理化,同时加剧阶层、性别和种族间的不平等。那些在没有资源支持下仅凭激情做出职业选择的人,由于缺乏保障和跳板,劳动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而有资源支持的人则更有条件实现内心的“热爱”。

《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

庄家炽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庄家炽深入快递行业,成为一名快递员,基于在快递站点的长期田野调查,写成《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书中在理论研究与田野真实的交织中,描绘了快递员在数字算法中的真实劳动过程,探索平台经济下个体劳动者的生存智慧。作者发现,数字化平台管理系统对快递员劳动过程的嵌入既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标准化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无法应对消费者的弹性需求以及快递员劳动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因此快递员需要将数字化系统融入自己在社区营造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快递员成了追赶系统的人。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