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人工合成“吃”污染物的新型微生物,上海交大成果在《自然》发表

人工设计合成一种新型微生物,可以污染物为食。这是上海交大联合团队的最新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唐鸿志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戴俊彪团队合作,在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的需钠弧菌工程菌株能在高盐工业废水和高盐土壤中同时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该项研究为解决石化废水排污、海洋石油泄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5月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上。

工业废水排污、海洋原油泄漏等复合有机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漫长的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自然环境中逐渐进化出一些能将污染物作为“食物”的微生物。利用这些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处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具备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但现有的天然菌株“食谱窄”,仅能降解某种或少数几种污染物,无法在实际污染场景下实现对复合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兼具快速生长、耐盐胁迫、基因编辑高效等特性的需钠弧菌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开发了高效自然转化方法和基因组迭代编辑技术INTIMATE,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将长片段DNA序列精准地插入底盘细胞基因组特定位点,而且通过迭代方法反复多次插入新的DNA序列,实现对同一菌株的不断拓展改造。

复合有机污染降解菌株VCOD-15设计和构建流程示意图。

经多轮迭代编辑后,研究团队获得了能够降解5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菌株VCOD-15,并开展了模拟应用测试。结果显示,在取自石油炼化厂和氯碱化工厂的高盐废水中,该菌株仅需2天即可净化其中同时存在的5种有机污染物。

这一研究成功开发了基于需钠弧菌的复合污染物工程菌构建平台,实现了从代谢通路的挖掘、设计和合成到单一、复合污染物降解菌株的构建、测试、以及在实际工业废水样本处理应用的全流程,为石化、氯碱等高盐废水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微塑料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生物解决方案。同时,INTIMATE技术为多基因簇工程底盘的构建提供了通用技术平台,使得同一菌株中多种代谢功能的整合以及优质菌种的迭代功能拓展成为可能,可扩展至其他污染物降解体系的构建乃至天然产物合成、高值化学品细胞工程构建等合成生物学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苏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崔浩天、副研究员王伟伟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戴俊彪研究员和唐鸿志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