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9月10日“主席论坛”栏目,刊发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主席王吉德的署名文章《优化完善政协工作机制 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人民政协报》(2025年09月10日 第3版)
优化完善政协工作机制
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王吉德
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人民政协的重要要求。西安市政协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工作机制上持续用力,切实把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强大合力。
紧盯质效“挖潜”
确保协商建言有“深度”
深度协商互动,要求深刻把握协商议题核心要义、深入调研找准症结、深化论证提实建议,通过协商切实把问题搞清楚、弄透彻,提出可操作、能落实、真管用的意见建议。西安市政协着眼于协商提质增效,建立以《协商工作规则》为主干,以调查研究、民主监督、凝聚共识等工作规则为重点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协商机制、强化制度执行、保障协商深度。
以精准选题促扎实解题。完善“党政点题、群众出题、政协答题”议题确立机制,坚持向市级领导、党政部门征题,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区县政协商题,对全体市政协委员、广大网民开门纳题。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文化强市建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居民增收等重大议题安排协商计划,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准确对接党政所需、积极回应群众期盼。
以知情明政促靶向议政。完善知情明政工作机制,推动“第一议题”向履职延伸,调研协商前,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邀请部门负责同志通报政情,前置专家讲座为下一场协商会议打好基础,编发《网络社情摘录》,加强学习资料推送,不断拓展知情明政渠道,确保委员靶向议政、精准建言。
以调研扎实促协商务实。创建参政议政人才库、调查研究协作单位工作机制,整合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咨询机构、职能部门、民主党派、区县政协各方力量,综合运用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网络议政、函请调研和体验式、对比式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委员自主调研,列出问题和建议“两个清单”,为协商打下坚实基础。
以互动深入促建言深刻。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协商会议,把协商互动作为重要环节,落实大会发言工作规则,加强发言遴选、打磨发言内容,加强与参会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推动协商各方认真准备,开展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力戒协商走形式、浅表化,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
以数字赋能促协商效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启用西安“数字政协”平台,重构“西安政协”App,拓展“协商议政”板块,开设“委员会客厅”,运用AI论证、查重,提高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协商成果质量,确保委员时刻连线、协商永远在线。
聚焦主业“搭台”
确保意见表达很“充分”
意见充分表达,要求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原则,鼓励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协商组织者要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确保协商参与者能够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切实彰显协商民主真谛。西安市政协持续做好“搭台”文章,创建更多协商平台,创造更多表达机会,营造良好协商氛围。
不断加密协商频率。十五届市政协以来,聚焦全市“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年度重点工作和市“十四五”规划实施、“十五五”规划编制等中心任务,安排118项议题,召开7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3次专题协商会、30次对口协商会、60次提案办理协商会。在会议中增加小组讨论、增设大会发言、增多发言人次,运用“数字政协”开展远程协商、网络议政,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协商密度不断增加,协商质效明显提升。
坚持创新协商平台。召开“西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中小微企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组织企业代表、政协委员与市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同志深度协商,及时将企业诉求转化为服务举措,助推市政府出台10余份政策性文件,社会反响强烈。邀请全国、全省知名专家召开6次专家协商会,围绕建设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城市清洁供暖技术应用等议题,提出高层次、专业性意见建议。
加强协商成果转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联合印发《政协协商成果办理实施办法》,对协商成果报送形式、受理程序、督办方式、反馈时限、通报办法、质量评估等作出详细规范,建立了协商成果转化落实长效机制。共报送30份建议案、37份调研视察报告、50份政协信息,提出意见建议920余条,40份协商成果受到党政领导批示,大部分建议得到政府部门采纳,切实把委员智慧转化为政策举措。
推进品牌“创建”
确保共识传导更“广泛”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政治圆心,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延伸包容半径,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西安市政协切实扛牢“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牢牢把握履职中心环节,推进凝聚共识深度融入履职,不断擦亮凝聚共识工作品牌。
坚持学习明共识。完善学习工作机制,坚持以“第一议题”制度为核心,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通过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为重点、委员读书为常态的学习体系,引导广大委员增强政治共同体意识,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组织政协委员参加市委主要领导作的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邀请市长作城市布局规划专题报告,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举办25场委员报告会、12期政协大讲堂,推进“书香政协”建设,引导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不断增进“四个认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密切联系聚共识。定期与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召开联席会议,常态化开展联合调研、联动协商。从政协常委、委员中安排民主党派同志担任兼职副秘书长、专委会兼职副主任,深化合作共事。加强走访民族宗教界人士,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安排台胞侨胞列席会议,线上线下联络港澳委员,组织开展专项观摩视察,邀请香港委员担任市招商专员,为联通双城宣介搭桥、献计出力。落实委员谈心谈话制度,统筹推进“9·21委员活动日”和“服务为民”活动,开展促进就业、科学普及、扶危助困等多种活动,充分发挥界别作用,从党内到党外、由委员到群众有效传导共识。
打造品牌强共识。成立覆盖市政协29个界别的委员宣讲团,深入企业园区、社区学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重要会议精神和市委年度重点工作2013场,受众5.8万余人次,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各界共识。征集展播“政协委员眼中的西安创新实践”短视频58期,通过委员出镜讲出“小故事”展现“新风尚”,点击量突破3532万次。在“学习强国”开设西安“政声协力”专栏,发稿612篇,浏览量超过4800万次。组织委员开展“保护祖脉秦岭政协委员在行动”,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开展“政协委员走进民生领域”集中视察,组织委员深入中小学、医卫机构,感受发展成效,引导社会共识。开展“书法扮靓城市”活动,用笔墨丹青凝心聚力。发挥界别特色优势,积极创建“一委一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作者:王吉德(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主席)
来源:人民政协报、西安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