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刚向与会媒体记者介绍公司产品。

青岛镭测创芯研发的海上测风激光雷达。

风力发电。
近日,在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五场——绿色能源产业链专场。来自东方风电(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鹏辉能源(青岛)有限公司、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的5位青岛绿色能源产业链企业负责人现场介绍了企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青岛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绿色能源”被定位为要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为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开拓能源创新赛道,青岛绿色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共同为青岛绿色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青岛开展风电装备项目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风能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政策支持有力、市场需求旺盛。”东方风电产业和市场开发中心副主任、东方风电(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俱龙说,这些因素共同推动青岛在风电领域占据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项目开发方面,有望成为中国北方风电产业的重要枢纽。
青岛市政府积极响应《山东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补贴、税收优惠和土地支持,鼓励风电装备制造和项目落地。并以即墨区为核心,通过东方电气等行业领军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动风电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东方风电是中国风电装备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在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风电整机商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列。由东方风电在青岛市即墨区投资建设海上风电北方总部(海上风电产业园),项目共分三步实施:风电主机装配、科技创新中心(一期),电机、电控、运维中心(二期),叶片(三期)。园区建成投产后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和产业链协同,为青岛市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东方风电已累计为用户提供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16000余台、超4200万千瓦,产品遍布全国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健的发展势头。
破解绿色能源“卡脖子”问题
四十多年前,汉缆从一根裸导线起步;四十年如一日,汉缆只专注做一件事情:“为全球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缆系统”。如今,汉缆已从传统的产品制造商,发展成为行业领先,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从电力设计、电缆及附件、高电压材料,到工程总包、智能运维、氢能源应用全套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的服务商,为世界构建着能源的“动脉”。
绿色能源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清洁电力“采得下、送得出、用得好”,靠的就是过硬的技术。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刚介绍,就在不久前,公司与中国三峡建工联合研制的750kV超高压电缆系列产品,成功通过了国家级新产品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掌握了750kV超高压电缆系统核心技术,也代表中国正式进入世界电缆领域750kV电压等级的“无人区”。
“在产业链上游,我们联合‘国家队’,正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坚,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张立刚介绍,长期以来,超高压电缆所用的绝缘料和屏蔽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由怀柔实验室牵头联合齐鲁石化、汉缆股份组建了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团队,汉缆紧密协作,正逐步解决这些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问题。这不仅是为汉缆自身的发展扫清障碍,更是为我们国家整个电力装备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贡献了“汉缆智慧”和“汉缆力量”。
攻克固态电池核心技术
青岛鹏辉目前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其优势是长循环、高安全、长寿命。“像电力储能,我们的电池循环寿命可达1万周以上,可达到12年至15年的使用寿命。”广州鹏辉能源(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介绍,从安全性上看,鹏辉生产的电池针刺、挤压时不起火、不爆炸、不冒烟,重物冲击也没有安全隐患;低温电池可以在-40℃环境下使用,充放电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公司攻克氧化物基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固态电池。该电池采用复合无机陶瓷电解质层取代传统隔膜,并运用特殊的电解质湿法涂布工艺,无需注液并有效解决了固—固界面阻抗难题,大幅简化了制造工艺。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体系和推动设备国产化,未来3至5年内,固态电池模组成本有望降至与液态电池模组相当。同时,固态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将拓展至-40℃至85℃,能量密度提升至320Wh/kg以上,在针刺测试中可确保不起火、不冒烟、不爆炸,具备卓越的安全性能,能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飞行器等高端领域。
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转型升级
依托西门子西碳迹(SiTANJI)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打造了国内电池回收行业首个基于区块链的实时碳足迹精算与溯源系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实时采集生产线上的能耗、物料流转和回收过程数据,再整合国内外权威的碳排放因子库,构建高精度碳核算模型——这一模型已获得TUV南德的认证。”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涛介绍,这意味着,每一块退役电池从回收到再生的全过程,其碳足迹都可以被实时计算、动态记录,且数据上链、不可篡改。
在这个系统中,人工智能贯穿了安全识别、智能拆解、物料分选和工艺优化全流程:通过AI视觉识别,系统能够自动判断电池型号、健康状态,甚至损伤程度,并自动匹配最优拆解方案,大幅提升安全性和回收效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和优化整个工厂的运行,提前发现瓶颈、降低试错成本;更重要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系统能动态优化物理分选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提升退役动力电池全组分的分离回收效率,实现了“吃干榨净”和高值化利用,目前也在逐步拓展至湿法冶金环节的。“这样一来,我们将传统的‘经验驱动’回收,升级为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现代化循环工厂。”张涛补充道。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于倢 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