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科技创新是重要动力,产业协作是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北要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北京、天津要持续深化对河北的帮扶,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要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努力把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承接好,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以协同创新的强大动能加快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
强化协同创新,用好京津资源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优化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布局,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增强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能力,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持续推进跨区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支持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跨区域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引进京津优质科技创新资源,聚焦钢铁、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创新生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融通创新,支持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
持续推进应用场景驱动的开放式创新。聚焦我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场景资源开放、供需合作对接,加快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算力等要素汇聚。发挥河北算力优势和北京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拓展5G应用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发挥雄安新区超大试验场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展未来之城场景汇功能,加强全域场景资源开放。
加强产业协作,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
协同培育跨区域产业链集群。进一步强化产业协作,与京津协同培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合作,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上协同发力,合力打造跨区域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健全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发挥北京创新资源密集、天津研发能力突出、河北产业基础雄厚的比较优势,把河北“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功能定位同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紧密衔接起来。围绕京津创新链布局河北产业链,围绕河北产业链对接京津创新链,推动河北产业体系深度嵌入京津创新体系。
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依托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石家庄科技大市场、雄安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中心等平台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为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孵化转化提供信息发布、成果展示、技术咨询、技术交易等专业服务。积极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进行对接,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区域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完善科技、产业、金融对接平台,共建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基地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渠道更畅通。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首选地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着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推进疏解项目在河北落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企业跨区域迁移登记服务,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推动监管执法标准规范统一。把“同事同标”和“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和模式创新,实现协同发展高频事项跨域通办、异地可办、同标办理,提升异地办事便利程度,更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让京津创新资源和产业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提升承接平台能级。主动对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联通京津的科创走廊,全面提升河北对京津科技创新溢出的吸收能力。做强做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点产业合作平台,大力推进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同时要以各地高新区、开发区等为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积极探索建立“飞地经济”“异地产业园”“异地监管”等跨区域产业升级转移合作模式,切实增强对京津科技资源和产业的吸引力。
(柳天恩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副研究员)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