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筑 > 正文

【古都研究】简论殷、邺、安阳的历史传承与融和发展

简论殷、邺、安阳的历史传承与融和发展——基于历史地理学视角分析

147小编
简论殷、邺、安阳的历史传承与融和发展——基于历史地理学视角分析

陈文道

〔摘要〕198810月15日,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正式确认:“安阳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合称为七大古都。”然而,个别学者却对此持否定态度。本文基于历史地理学视角,从四个方面深入进行分析:一、基于沿革地理视角,看殷邺安阳的历史沿承性;二、基于历史人文视角,看殷邺安阳的文化整体性;三、基于古都学视角,看安阳名列七大古都的科学性;四、基于传承创新视角,看殷邺安阳融合发展的必然性。结论:历史上殷、邺与安阳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继相承,实为一体。安阳名列七大古都,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殷邺安阳,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安阳历史传承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1988年10月,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上,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之列。

  言——问题的提出

1988年10月15日,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正式确认:“安阳殷墟是我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且是我国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有实物作证的第一座都城,安阳理应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合称为七大古都。”对此,国内众多媒体均作了报道。《光明日报》报道称:“河南安阳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14位从事古都研究的专家学者,经过科学论证,确认安阳理应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合称为七大古都,并由此将古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古都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然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个别学者却对安阳的古都地位提出一些质疑,甚至持否定态度。2019年10月在中国古都学会2019年会暨运河古都大名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润珍先生提交一篇《从邢、殷、邯郸、邺到北宋北京大名府》的论文。该文在“余语”中称:“由邺地核心区,联想到七大古都,安阳名列其中。实际上,安阳与殷墟没有沿承关系。如果因为后置的安阳县境内有殷墟,而将安阳列为古都,那么,临漳县境有邺城遗址,是否也可以将临漳列为大古都?也有人提出彰德府管辖临漳,现在彰德府已不存在,彰德府也非安阳县。还有人提出殷邺一体,殷邺本无沿承,即使二者有关系,也与安阳由来无关。把殷墟与安阳扯在一起本属牵强附会,再把邺与殷墟扯在一起,一并挂靠在安阳上,更是附会加附会。”    

牛先生在论文中没有提出更多的论据史实,但其观点和结论却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说历史上的殷、邺和安阳是三座互不关联的城市,相互之间没有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的沿承关系,说到底就是殷都和邺都与安阳无涉,安阳没有资格称为古都,更没有资格名列中国七大古都。若依此而论,中国古都学界众多学者几十年来考察、研究、论证并形成共识的七大古都说”,同样也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对此,面对中国古都学领域这一重大的学术理论与实践问题,就不能不引起学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图基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拟就上述学术观点,展开深入地分析和讨论,以期求教于牛润珍先生,进而达到学术交流之目的。

一、基于沿革地理视角,看殷、邺、安阳的历史沿承性

历史地理学以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为主要对象,它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着密切关系;而沿革地理则以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为重点内容,其内涵十分丰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邹逸麟先生在论及现代城市与古代都城关系时明确提出:“衡量今天一个城市能否作为历史上某个古都的代表,可以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一是空间。拿历史地理的专业语来说,就是沿革和方位,这两个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科学的学术观点得到了中国古都学界的普遍认同。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沿革地理的视角,来深入分析和讨论殷、邺与安阳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渊源。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首先说殷与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也是中国迄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被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关于殷墟的名源和地望,最早记载的文献是《竹书纪年》。其云:“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史记·项羽本纪》又有“洹水南,殷墟上”之语。关于殷都的建都时间和规模,《古本竹书纪年》也有准确记载:“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就清楚地告诉了人们,殷都的方位与地望,以及殷商的建都时间及都城规模。

殷墟王陵遗址   

据《禹贡》载,唐尧、虞舜时代,安阳属冀州。殷商时期,安阳郊区小屯一带曰北蒙,此地正是盘庚迁建都所在地。唐《贞观地志》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旧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明﹒嘉靖《彰德府志》亦云:“殷墟在故安阳邑也”。

殷墟洹北商城遗址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殷墟的中心是宫殿区和王陵区,整个保护区面积已由前期的24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且保护区完全坐落在安阳市殷都区内,可以说与市区高度重合。由此看来,安阳与殷都虽然没有建制沿革上的直接关系,但在地理沿革上,两者却是在同一地点相继建立和兴起的前后两座城市。基于传统沿革地理的观点,我们应该可以以今天的安阳来纪念历史上在此建都的殷都,这就如同以西安来纪念丰、镐,以郑州来纪念商都,以江陵来纪念郢都的道理是一样的。

正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邹逸麟教授所言:“今天以一个城市来纪念古都,并不一定说今天这个城市是这个古都建制上的延续,否则古都学会里很多成员就不够格了。我们今天纪念古都、研究古都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历史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城的兴衰变迁,而都城又是一个王朝、政权的象征。因此,研究古都也可以说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上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的变迁……如果只认定与古代某一都城有直接建制沿革关系的城市,才作为此古都的代表,否则即使在同一地点兴起的城市也不可以,那么可纪念的古都也就不多了。”

我国老一辈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坚持这一观点。他于1959年考察殷墟时,就曾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这不仅是郭老对古都安阳发自内心地赞美和肯定,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史学界对安阳古都的高度认同。

邺城博物馆

再来说邺与安阳。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代,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长达126年。历史上安阳与邺有着特殊而深厚的历史渊源。

邺城遗址

邺城三台遗址——金凤台

首先,从自然地理空间的地缘关系来看。安阳与邺同位于太行山东麓漳洹冲积扇上,地域紧密相连(相距20公里)。上古同属冀州。盘庚迁殷后,均为殷都京畿之地。周灭殷后,殷都沦为废墟两地后属至春秋,齐桓公始建邺城。晋文公时,皆为晋地。魏文侯七年置邺县,西门豹为令,邺甚大,包含殷墟之地。诚如邺城考古专家江达煌先生所言:“殷与邺,这是两个地域概念。殷是泛指今安阳市及其附近地区,也就是左思《魏都赋》中所说‘开胸殷卫’之殷,而非专指今安阳小屯村一带之殷墟而言也。邺是泛指邺城及其附近地区,即‘西门豹治邺’之邺,亦并非专指邺城而言也。这样,殷地和邺地,就几乎是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殷即是邺,邺即是殷,后期之邺地,即早期之殷地也。” 另据有关学者考证:“邺城得名于甲骨文中的地名‘依-殷’,而漳河就是商河,可见它与商族、商国息息相关。”

由此,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殷都与邺都,虽然朝代和名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地望却是大体重合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历史上曾先后处在同一个地域空间内。当殷商在北蒙(安阳)建都时,邺地处于殷都的京畿地域内;而当魏晋南北朝邺城作为六朝都城时,安阳又处在邺都的京畿地域内。历史上两地唇齿相依,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正是这种“殷邺一体”或“殷邺不分”的地缘关系,才使得安阳与邺城这两个相近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次,从行政区划的建置沿革来看。历史上,安阳与邺曾长期处于一个行政区域之内,建置区划交错,互为州郡治所。两地在政治地位承接和建置沿革方面一脉相承,实为一体。据地方志和相关史书记载,自春秋战国至新中国初创,安阳与邺在建置区划和历史沿革上曾有过四度交集与合并。

第一次,曹魏嘉平年间(249~254年),曾于洹水南至安阳城北关一带区域,复置安阳县,五年后旋废并入邺县,此乃殷邺初次合而为一。除此五年外,自西汉初废安阳县至曹魏末,安阳之大部皆为邺县地,为时近500年。

第二次,东魏天平初年(534年),迁都于邺城,废安阳、汤阴等县入邺县。自此,安阳县并入邺县至590年,共计56年。此为殷邺二度合而为一。

第三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讨伐杨坚,兵败。杨坚焚毁邺城,化为邺墟,遂将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政权连同邺城居民,一并南迁40里至安阳城。自此,安阳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始称邺。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邺郡;唐、宋两代因之,或相州、或邺郡;金、元时,称彰德军(府)、彰德路;明、清两代至民国初年,均称彰德府。安阳从此取代古邺城,上升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时长达1000余年。

第四次,时至近代。日本投降后,安阳城内分置新邺镇和古相镇;郊区分置邺东乡和邺西乡,皆统于安阳县;1947年5月,分置两县,京汉铁路东为邺县,铁路西为安阳县。1949年8月,平原省宣告成立,建制区划调整。城内废两镇,城郊废两乡,改隶安阳市(省辖市)。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划临漳县归河北,邺县与安阳县属河南,隶安阳专区管辖。直至1954年9月25日,正式撤销邺县并入安阳县。于是殷邺四度合而为一。由此看来,除了邺城遗址在临漳县外,历史上作为古都的邺实际上与安阳有着直接延续和继承关系,因此,用安阳来代表邺都是有确凿历史根据的。

由此知名作家、《红楼梦新补》作者张之先生,还对安阳与邺的分合历史(殷商至近现代)专门做过一次大概率的量化分析:一是两者同为一地,或安阳县大部为邺地者,历时约1600年;二是邺县废,该县西部、中部、南部为安阳县地者,约870年;三是两地建置并立,安阳县北部为邺地者,约750年;四是至近现代,于安阳境内(铁路东)设置邺县,为时约10年。由此可见,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安阳(殷)与邺有着特殊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基于沿革地理的视角分析,不难看出,以安阳来代表殷都,在地理方位上占其优势;以安阳来纪念邺都,在建置沿革上有其条件。这样无论从自然地理空间还是建置区划沿革来看,殷邺两地,前后衔接,相继相承,唇齿相依,难以割舍,理应被视为一个整体。

二、基于历史人文视角,看殷、邺、安阳的文化整体性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三大体系之一,主要以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在评估一个现代城市,是否符合古都和大古都的标准,当然必须要考察这一城市的历史人文状况及其演变规律。

殷墟甲骨文  

司母戊鼎  国家博物馆藏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乙二十仿殷大殿   

周文王演易处——羑里城洹河南海泉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安阳的殷商文化。殷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也是安阳地方特色文化的精髓和亮点,更是安阳古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根脉。经过9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殷商文化内涵不断得以丰富。主要包括:甲骨文化、青铜文化、都邑文化、易经文化、洹河文化等。至今许多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典故,如盘庚迁殷、玄鸟生商、武丁中兴、傅悦拜相、妇好挂帅、文王演易、武王伐纣、反戈一击等,还在安阳民间广为流传,百姓皆耳熟能详;而且代表殷商文化特色的形象标志在古都安阳更是比比皆是:如殷墟博物苑、洹北商城、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羑里城(文王演易处)、太行大峡谷王相岩风景区;以及城市地名、地标,如殷都区、龙安区、盘庚大道、“玄鸟生商”地标、渔阳古村落等。特别值得关注是,1986年12月安阳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更加扩大了安阳古都在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殷商文化作为安阳历史文化的主流,当之无愧,堪称是古都安阳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其次,我们再重点说说安阳的邺文化。邺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它是继殷商文化后代表安阳的又一特色主流文化,对古都安阳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如下考察之。

我们先从安阳的历史地名说起。如前所述,北周大象二年,杨坚焚毁古邺城,将州、郡、县三级治所及邺民一并迁至安阳,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前后两个邺城。一个是原河北漳水北岸的古邺城,另一个是河南安阳的新邺城(即安阳古城)。两者虽然相距四十华里,但它们在历史上都曾以“邺城”地名相称,这是的的确确的事,并非臆想和杜撰。由此,隋唐以降,许多历史文献和古代方志多以邺、邺中、邺下,甚至邺都作为安阳的别称或雅称。如明嘉靖年间大学士崔铣纂修的《彰德府志》即别称《邺乘》;嗣后,明万历年间郭朴撰修的《续彰德府志》,又名《续邺乘》。再如清《彰德府志》(卢泰)云:“后周大象初,移相州于安阳,为今彰德府治。时,改安阳为邺,也谓之邺城。”又如清﹒光绪《临漳县志》载:“武庚封邑,即邺地。”

唐代诗人杜甫

此外,古诗词也可佐证: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石壕吏》有“三男邺城戍”;《忆弟二首》有“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洗兵马》有“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观兵》有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秦州杂诗》有“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忆昔二首》有“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等。所列诗句,均与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在安阳的“邺城之战”有关。

西门豹祠

曹操高陵前室

韩陵片石(国家图书馆藏明代韩陵碑拓片)

灵泉寺石窟

修定寺唐塔

小南海石窟(北齐)

接下来,我们再从邺之文物古迹的分布,来考察安阳邺文化的整体性特点。据考察,至今在安阳境内还散落着众多邺文化的遗存。兹择要录如下:1)西门豹祠。位于安阳县丰乐镇,古邺城西南15里,今存基址,现有宋明清古碑四通;2)西门豹渠古渠首(闸门沟)遗址。位于安阳县西高穴村西北;3)史起横渠渠首和魏武漳渠堰。位于安阳县渔洋村北;(4)魏武万金渠上段堰口。位于安阳城西北20里枯河村南;(5)魏武帝曹操高陵。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6)愁思岗,即曹植《愁思赋》吟处。位于安阳南岗之东部,安阳城南15里处;7)甄后陵。魏文帝曹丕之甄妃陵墓,位于安阳县灵芝村。8)龙山与虎涧。详见左思《魏都赋》。龙山位于安阳县水冶镇南;虎涧位于安阳城西北约30里野马岗南侧,后赵避石虎讳,改名彪涧;9)定国寺与“韩陵山寺碑”。位于安阳城东北10里处韩陵乡,该寺重建,原碑久毁,明复刻碑犹存;10)东魏宝塔山,后名灵泉寺。东魏武定初建,今存于安阳西南宝山中;11)北齐合水寺,后名修定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今存基址于安阳西北清凉山河谷中;12)北齐云门寺。后名光严寺、永庆寺,北齐天保年间建,位于安阳城西天喜镇龙山之阳;13)小南海石窟。北齐乾明元年凿,位于安阳西南小南海北岸,现存窟壁镌记可按。

此外,从今存地名尚可考见之邺都古遗迹有:魏武帝曹操之招贤馆,今安阳县招贤村处;《魏都赋》“清流之稻”,今安阳清流村;石虎晾马台,今安阳亮马冈村;北魏陷马泉,今安阳下马泉村;高欢屯兵之栗园,今安阳梨园村;高隆之引水鼓炉处,今安阳水冶镇也。

另举一例佐证。明宗室赵简王后人朱枕易,题有安阳八景:即,三台旧迹、鲁山青岚、西陵遗冢、漳河晩月、万金惠渠、拔剑灵泉、龙潭瑞泽、古庙夕阳。此八景中就有五处与邺城有关,如三台、西陵、漳河等,明代均位于临漳县境内,但此处却录在安阳名下,可想而知历史上安阳与邺有着怎样深厚的文化渊源,它们在古人的眼中早已被视为同一地方。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足以证明,安阳与邺文化一脉相通,同属大邺历史文化圈是不争的史实,且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三、基于古都学视角,看安阳名列七大古都的科学性

中国古都学相对来讲,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新兴学科。它滥觞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创建于八十年代初期,属于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1983年中国古都学会在古都西安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古都学的正式形成和日臻成熟。

1987年4月谭其骧史念海等教授参加的安阳古都研讨会在进行中

中国古都学会首任会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对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及其评价标准,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中国古都学就是研究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或至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古都的定义,应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自广义言之,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和政权,不受外来的控制,其都城已成为政治中心,就皆应视为古都。但由于作为保护和研究的对象,就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因而还应有狭义的定义。这是说,古都不仅是独立的王朝或政权的都城,抑且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暂的年代,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置应是确切的而不是推论的臆定,还应是距现在有关的城市较近,而不是相离很远的废墟。”

1987年4月谭其骧史念海等教授在羑里城参观考察

史念海先生在提出上述论述之后,还专门就安阳的大古都地位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六大古都的说法流行时期虽相当长久,但却不能概括所有的大古都。从古都的历年来说,商代后期所都的殷,就长达273年,和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相比较,还显得悠久。商代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这个都城乃是现在已经发现而且经过确定的最早的都城……商代以后,过了相当长久的时期,殷墟东北漳水北岸兴起了一座邺城。就在东汉末年,曹操以此兴王,稍后魏国就以这里作为陪都。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和冉闵的魏国,都在此建都。再后,东魏和北齐的都城也都设在这里,累计78年。邺和殷墟相距不远,现在虽分隶河北和河南两省,但在它们作为都城时被划在同一地区。北周时,曾移邺县于安阳,使这两地合而为一。现在的安阳就与殷墟和邺都有了关系。作为古都,它的年代应该是351年,仅次于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和开封。”至此,史先生还不无遗憾地表示:“可是它(安阳)不仅没有包括在五大古都之中,也未被收罗在六大古都之内,这也许是当时定名时的疏忽。近几年来,学者间对此不断讨论,佥认为有必要补苴这样的缺略。”

中国古都学界另一位泰斗级的著名代表人物谭其骧先生,似乎更早一些就提出了“七大古都说”。据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谭先生的助手葛剑雄回忆:谭先生提出“七大古都说”有一个长期研究探索的过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早在60年代(上世纪),在给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学生讲课时,他就提出了“七大政治中心”,用于区别于当时流行的“六大古都”的提法。以后他逐渐形成“七大古都想法”,在70年代末的学术报告中已多次提及,并撰写成《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上、中)两篇,发表于1981年《历史教学问题》(1~2期)。嗣后,中国古都学会编写《中国七大古都》一书,请谭其骧先生作序。谭先生借此机会还另外作了一个简短的补充,他在谈到为何要将安阳列入七大古都时说:“我对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开始时我认为只有五大古都是合理的,从各方面看都胜过其他古都,所以不赞成提六大古都。但是既然六大古都说已经流行,而且杭州在中国的古都中也的确具有重要地位,讲课时就不能回避。我就将杭州与其他古都相比,觉得安阳的重要性实在不在杭州之下,所以我将安阳与杭州加上五大古都,称之为七大政治中心。又经过多年的考虑,我才改称为七大古都……

“不赞成安阳列入大古都的意见中主要一条,是安阳与殷、邺不完全在一个地方。如果一定要完全重合,那么周的丰和镐、秦咸阳、汉长安与隋大兴、唐长安都不重合,他们之间相差的距离比殷与今天的安阳只多不少,甚至比殷与邺的遗址间的距离也要大。为什么它们可以合起来作为一个古都的发展过程,殷、邺与安阳就不可以呢?邺被杨坚焚毁时,它的居民以及行政机构相州、邺的治所都迁到了安阳,而且以后安阳就改名为邺,直到北宋时才省入临漳县,所以安阳与邺有承继关系。既然它们有这样的关系,距离也不能算很远,为什么不能把安阳作为殷、邺的后身呢?”

谭其骧先生为《安阳古都研究》撰写的序文

1987年秋,谭先生为《安阳古都研究》撰写序文,其观点就更加明确。他说:“安阳是中国最重要的古都之一,是中原王朝七大古都之一。按建都先后次序排列,安阳西北郊的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比周代开始建都的西安、洛阳还要早,当然比六朝辽宋才建都的南京、开封、北京、杭州更早得多。按建都历史久暂计算,安阳虽比不上长达千年的西安,八百多年的洛阳,六百多年的北京,却比开封只有二百多年,杭州只有一百多年长得多。安阳的殷墟是商代二百七十多年的都城,市东北约四十里的邺故城,又是自曹操起经历后赵、前燕、东魏、北齐九十多年的都城,合计共有三百七十年,比南京作为六朝南唐、明初、国民党政府的都城约四百余年短不了几十年。从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两千年间,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于安阳,这是历史事实,但近几十年来,人们讲到中国古都,或称五大古都,或称六大古都,竟将安阳排除在外,这只能是偶然的疏忽,极无理由可言。”

1988年7月,胡厚宣题词:六十年的考古发掘证明,安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古都。

此外,中国古都学界前辈胡厚宣、陈桥驿、葛剑雄、朱士光等,以及古都研究专家李令福教授,对此也都有专门论述,在此不赘。总之,这些古都界著名专家学者的精辟论述,为我们厘清了殷、邺和安阳的相承关系。它清楚地告诉人们,安阳的历史,即包含了殷都和邺都的历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继相承,互为一体的关系。一句话,安阳作为殷都和邺都的代表,名列中国七大古都,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四、基于传承创新视角,看殷、邺、安阳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纵观华夏优秀历史文化,无一不是在传承创新中融合发展的,殷邺文化也不例外。本文所讲殷、邺与安阳的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殷、邺、安阳三位一体,共同建立殷邺历史文化圈,加速实现古都城市体系的多元文化融合;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域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精心打造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藉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诚如中国古都学会肖爱玲秘书长所言:“当前,我国古都研究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即如何坚持与时俱进,传承创新,经世致用,充满活力,从而永葆古都名城生命之树常青。对此,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著名古都学专家萧正洪教授,在中国古都学会2019 年年会暨运河古都大名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主旨演讲,给予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萧会长结合大名、洛阳、长安等古都研究案例加以延伸,提出了中国古都研究要注重“空间系统观与关系论视角”的新理念和方法论。他指出:讨论古都或历史城市的地位,必须持有系统性和整体结构性的观点,必须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环境体系之中加以评价。这个体系,基于一个较为宏大的区域视野,既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联,也包括城乡关系,因为城市无法离开乡村而得到准确评价。此外,我们还需要从动态的历史过程角度,探讨同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相关联的城市格局与体系的变革。”

萧会长还就“古都大名与华夏都城核心区的关系,以及古都城市体系的相互依存和融合发展”等问题,重点对其“景观间性”的新概念和“时代人文因素”的新视角进行了阐述和诠释。他说:宏大的视野和关系论的视角也是一种世界观。这种思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即事物既是一个纵向演化的过程,也是横向相互振荡的过程。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就是所谓景观间性的本质。此外,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这样的景观间性是内在地包括了人的因素的。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中,城市体系发展与演变的某种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必然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制度和人的思维、取舍以及情感的深刻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因此得以突显其意义。

萧正洪会长的上述论述,鞭辟入里,切中肯綮,对当今中国古都学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殷、邺与安阳古都的传承创新和融合发展也颇具现实意义。从古都研究的空间系统观与关系论的视角来看,殷、邺与安阳三位一体的整体结构关系,既是一个纵向演化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横向相互振荡的融合过程。这种演化和融合过程,不是人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伴随着时代进步和人类认知,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之中,这也是当今时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必然趋势。

中国文字博物馆

有鉴于此,我们应尽快适应和把握新时代的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及时调整和转变思想观念,从而确立新时代安阳大古都发展新战略——即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战略。其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

一是树立大文化视野观。严格的讲,邺文化是一个历史地理范畴的区域文化概念。从历史过程论来看,它主要涵盖中古时期地处华北的冀南和豫北一带区域。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临漳、磁县、大名、峰峰矿区)两个行政区。众所周知,历史上河南安阳属于殷商文化,河北邯郸属于燕赵文化,而邺文化虽然属于中原文化,但由于受现行建置区划的局限,被置于“三不管”的边缘化状态,使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因而对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想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必须登高望远,立足中华文明的大局,牢固树立大古都文化视野观,坚决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和功利思想,坚持把邺文化视为一个大的文化整体,看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宝贵财富,努力践行优秀文化资源共享共荣,并做大作强。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

邺城出土文物——铜雀台青石螭首

二是确立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真正做到全面地、历史地、科学地看待问题,坚持把殷、邺、安阳三位一体,视作“互为依存,相互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依共生,缺一不可”的命运共同体。这样无论对殷、邺和安阳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它既是一份光彩,也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如此以来,安阳与邺城都可以说是七朝古都所在地,这既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也有利于殷、邺与安阳古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邺城出土文物——坐佛三尊像(北魏)

邺城出土文物——大赵万岁瓦当(后赵)

三是坚持走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对待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打破现行建置区划的束缚,积极探索传承创新举措,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当下,尤其要破除以邻为壑的地方保护主义,改变单打独斗和相互制肘的消极做法,着力推动和促进安阳和邯郸两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广大专家学者,主动搞好跨区协作,统筹规划,凝聚合力,共同在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邺文化资源上,真正下一番苦功,深度促进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经济的有机融合。诸如,整合创新研究平台、共谋旅游资源规划、打造精品线路品牌,实施信息共享互动等,最终实现合作共赢,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真正为一方百姓创造福祉,这应该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详见《光明日报》1988年11月13日 邹逸麟:《再谈安阳是否称得上大古都》,详见《中国方城》(1996∕5) 邹逸麟:《再谈安阳是否称得上大古都》,详见《中国方城》(1996∕5)

江达煌:《论殷邺一体与两个古邺城》,详见《北朝研究》1990(上半年刊)

郭济桥:《邺城:三国故地,六朝古都》,详见《河北日报》(2013.3.15)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详见《中国古代研究》第八辑(1993.7)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详见《中国古代研究》第八辑(1993.7)邹逸麟:《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详见《中外学者论安阳》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详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第二期谭其骧:《安阳古都研究》序文,详见1988年第一辑肖爱玲:2020年3月与论文作者的谈话实录萧正洪:《古都研究的空间系统观与关系论——以大名、洛阳和长安为例》,《中国古都研究》2019年第2萧正洪:《古都研究的空间系统观与关系论——以大名、洛阳和长安为例》,《中国古都研究》2019年第2辑

安阳古都学会供稿

文字:陈文道  图片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安阳市摄影家协会艺术顾问 郭平供稿  柴利军、朱小序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陈文道,1952年生人,祖籍河北定州,中共党员,原任河南省安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安阳古都学会原会长。主要从事地方史志和古都研究,曾主编《安阳市志》《安阳市志》(续志)《中外学者论安阳》《安阳方志论文集》等书;著作《史志文集》《古都安阳》(合作)等;兼任《中国八大古都》《中国古都研究》编委。

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稿,我们将择优发表。

投稿邮箱:zdfwhpt@126.com


上一篇: 喝酒划拳时,人们口中喊得“五魁首”,究竟是什么意思?泰山后腰新援浮现!崔康熙钦点亚洲第2国脚,新费莱尼有望2月加盟 下一篇:学联必看 独家出品(4)——联话清联十大家(下)
  • 建筑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