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胜 > 正文

云图百科 | 中华典故:古代经典法制故事

点击蓝字,关注我 中华典故:古代经典法制故事 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一个重要的

147小编

     点击蓝字,关注我  

中华典故:古代经典法制故事

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在阐释“全面依法治国”等新思想时,故事往往比道理更有说服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秉公执法、克已奉公、公私分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律经典故事。

这些法制小故事通常用简短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道理,极大地促进了法治精神的传播。接下来一起看看古代经典法制故事都有哪些吧!

01

约法三章

中国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 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接下来,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约法三章

02

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斩首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奉公守法

03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又名“立木为信”、“商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 “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徙木立信

04

秉公执法

自古以来《秉公执法》的法制故事有不少,最具代表人物当属西汉“包青天”张释之,不畏皇权,秉公执法。他以执法公正、刚直不阿闻名,当时的人称赞“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早期曾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有一次,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法令。张释之当即阻止太子和梁王进宫,并以“大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检举揭发。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赔罪,事后张释之不但没有被贬,反而接连升官,后来被封为九卿之一的廷尉,负责审理全国的刑狱案件。

秉公执法

05

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在东汉初期,颍阳人祭遵投奔光武帝刘秀,被封为军中执法官。他任职期间,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后人所称赞。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便依法处置了。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但主簿陈副劝阻道:“严明军令,本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好。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封祭遵为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

克己奉公

06

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最早出自《韩非子·饰邪篇》,最为熟悉的还是“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为相”的故事。齐桓公之所以能雄霸春秋,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计前嫌重用能人管仲;管仲能被齐桓公不计前嫌就是鲍叔牙的功劳了,鲍叔牙和管仲可谓是生死之交。在齐桓公完成了称霸的大业之后,管仲病重不久于人世,齐桓公去探视管仲,问到“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一连说出四个人名,鲍牙叔排在第四。齐桓公说: “鲍牙叔对你那么好,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把他排在第四。”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公私分明

07

执法如山

中唐时期,雍州有个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叫李元纮。他性格耿直,不畏权势。一次,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随从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不服,立即告到李元纮那里,李元纮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他即刻命令李元纮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纮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这便是《执法如山》的由来。

执法如山

08

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古代刑法之中,除了死刑之外,最为残忍的就是肉刑,废除肉刑是汉文帝刘恒的政绩之一。但是导致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却是一位女性,她就是淳于意的女儿淳于缇萦。汉文帝的四年中,被诬陷的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他的5个女儿,便跟着囚车哭泣。淳于意心情郁闷骂道:“生女儿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着父亲的囚车到了长安,向皇帝上书说,请求让自己做官奴婢来替自己的父亲赎罪,给犯过错的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被淳于缇萦所感动,特别下诏令废除了肉刑。

缇萦救父

09

不私故旧

《不私故旧》的法治典故,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在唐朝时,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犯了贪污罪被罢免了官职。庞相寿便陈述自己曾经在秦王府当过幕僚。唐太宗以前是秦王,得知自己的老部下被罢免,很是同情,准备给他官复原职。魏征谏言:“秦王的老部下那么多,假如都这样,会让正直的人心寒。”于是,唐太宗就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告知庞相寿:“过去我身为秦王,是一府之主;而今身在皇位,是天下之主,不可循私情照顾老部下。”唐太宗便赏赐庞相寿一些布匹丝帛让其回家,庞相寿含泪而去。

不私故旧

10

太守断牛

《太守断牛》是家喻户晓的古代法制小故事,出自《折狱龟鉴》中的《摘奸》篇。南北朝时期,于仲文曾经担任过北周时安国太守。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后来只找到了一头牛,而两家人都前来争着认领这头牛,州郡长官很长时间也没能解决这一纠纷。于仲文接手此案后说:“此案极易解决。”他就命任、杜两家各驱赶自家的牛群来,然后把两家都认领的那头牛放出去,那头牛便径直向任家的牛群走去。见状,于仲文谴责了杜家人,杜家人认错而去。老百姓纷纷称赞说:“明断无双有于公。”

太守断牛

悠悠千年,白驹过隙,他们的故事,依然在流传,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END

-

地址:巴彦浩特镇体育南门往西50米

借阅室咨询2222756


上一篇: 长安三万里只要诗在,长安就在白天演员、晚上间谍,隐姓埋名75年,94岁的“姜子牙”传奇一生 下一篇:【寒假活动】2024.01.30西安亲子文化体验五日游活动召集
  • 名胜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