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游遍陕西系列-明清及民国时期西安古旧地图汇览(一)[特别篇]

汉中人文志—明清时期汉中府城地理演变综述受限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尤其唐宋时期汉中府一级志书没有流传下来,如宋代

147小编

明清及民国时期西安古旧地图汇览(一)

      明清以来西安府一级城池地图存世数量相当丰富,这些相对准确的图文资料可以对城市变迁作出直观反映。明清时期《陕西通志》志传世版本较多,对于西安的记载也相对丰富,流传下来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还有众多插图,甚至于相当多的书画作品中也对西安城市发展和城市变迁逐渐有了较为准确而细腻的刻画,记载趋于详细而且频繁。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西安的相关城市地图资料。

      相对于文字记载,地图对于重要建筑以及道路格局有了具象的刻画,对于明清西安府城建筑形态的演变,如城墙、官府、街道、文庙等,为我们考察不同时期西安城市地理演变和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且直观的资料,在将时间线拉回古代之前,开篇附录旧影数张,权当做纸面之游的注脚。

以上图片为西安城墙(2018自摄)

        明代西安府城是统治西北的军事重镇,也是陕西布政使司的政治经济中心。据《西安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明代西安府城是明朝在唐末韩建所筑新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驻守西安府的长兴侯耿炳文、都督濮英重修西安城墙,以加强军事防御能力。修建时南墙和西墙仍保持原墙长度,北墙和东墙各向外延伸了1/4,城区面积比韩建所筑新城增加约1/3。城周围有4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北为安远门,南为永宁门。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陕西巡抚孙传庭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又加修了四面关城,使其更星雄壮。今天的西安城墙虽经清代的10多次修补及建国后的多次维修,但仍保留着明西安城墙的原有规模和风貌。明西安府城由咸宁、长安两县分治,其东为咸宁县,西为长安县。两县县治也由城东西两侧的旧址移入城内。成宁县治在今城东南部顺城巷南侧,长安县治在今西大街城隍庙东侧。

      城东的最大建筑为秦王府,王府东北为西安后卫驻地,东南为西安左卫驻地,正西为西安右护卫,正南为总督府和行都司衙门。明神宗万历三年(1609)又在南门内花塔寺东建成关中书院,更成为当时西安城中士子荟萃之地和西北地区的教育中心。关中书院前的一条街道,也因此被称为书院门大街。明代前期,长乐门外的东关关城已初具规模,长乐门是从西安府城往东去的出口,地位十分重要,明朝设置官厅和东郭新城。关城周围有南、东南、东、北4个郭门。东郭关城的修建,既弥补了成宁县城内面积不及长安县的缺陷,也为以后东关城的发展、繁荣莫定了基础。其它北、西、南3个关城明后期才初具规模。关城东南龙首渠自东南郭门南侧入城,为东城区官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城西最有名的建筑是鼓楼和钟楼。鼓楼位于今西大街北院门南端,始建于洪武十三年(1380)。鼓楼东侧为西安府署,东为陕西布政司衙门,北为巡按察院和都察院衙门,西为清军道、按察司,南为巡茶察院,是一个官署集中的地区。钟楼始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万历十年(1582)移于今址。迁徙后的钟楼,地处东、西、南、北四大街交点。成为西安城的中建筑和城市象征。鼓楼西北侧的化觉巷和大学习巷有几座清真寺,是穆斯林聚居之地。清真寺北面的莲花池,是唐代承天门旧址。明代秦王就藩西安后,开挖池沼,广植莲花,取名莲花池,作为秦王府贵族游乐的园林。园内的莲池寺,是秦王妃经常进香的地方。安定门北侧的贡院,是应试举子们学习和居住的地方。府城西南之通济渠。自安定门南侧流入城中,是明代西城区官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崇祯末年,李自成曾以原奏王府为宫殿,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这是继汉赤眉、唐黄巢之后,又一次在西安建立的农民政权。明末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又修筑了四关城墙。

      陕西现存有明嘉靖元年(1522)刻本《雍大记》36卷、嘉靖二十一年刻本《陕西通志》40卷,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汪道亨、李思孝、冯从吾等修《陕西通志》35卷均有省城附图。不依比例尺绘制,方向为上南下北,但名称注记字头向北,形成有的图内名称注记字倒向;有的同一幅内名称注记字头有四个方向。首图为陕西省城图,其次为陕西舆地图,绘图技术为传统方法,木刻线稿。《西安历史地图集》对嘉靖和万历《陕西通志》中省城图做了彩色改绘。

以上图片为[嘉靖]《陕西通志》书影

以上图片为《西安历史地图集》书影

以上图片为[万历]《陕西通志》书影以上图片为《西安历史地图集》书影

        清代西安府城的整体规模仍和明代类似,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4条大街成辐射状通向四面城门。从整体布局上看,整个城区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城区东部主要是顺治二年(1645)在城东北部修建的规模宏大、专供满清贵族居住与八旗兵士驻扎的满城,满城的西墙从钟楼至安远门,南墙从钟楼至长乐门,东、北两墙即用原明代的城墙。满城周有4门。东为端履门,西南以钟楼楼洞为门,西为西华门,西北为新城门。原秦王府旧址为八旗士兵练兵的教场。满城占据了整个城区的1/3,它作为清朝控制陕西以及整个西北的政治中心与军事重慎的地位,有清一代始终未变。满城南边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端厦门大街东修筑的一座南城,为汉军驻地。南城的驻防军曾协助清军守城,不受地方官府节制。乾隆四十八年(1783)汉军出旗,南城仍隶成宁县节制,改为通化坊。

       城区西部是以鼓楼为中心,以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为首的官署区。总督衙门原设在宁夏固原,顺治初年移置西安,总督署就建在长安县治之南。康熙元年(1662)总督白如梅又在明代正学书院的旧址上进行扩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总督署又移驻兰州,原总督署成为总督行署。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又把位于鼓楼北面的巡抚部院移至总督行署,原巡抚部院暂空。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大后与光绪帝避难西安,原定以总督行署作为行宫,后因故安排在原巡抚衙门暂住。总督行署修好后,又搬进里面居住,因总督署和巡抚衙门南北相对,西安府治、陕西布政司、督粮道署、陕西按察使署等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官署区的外围,分别兵们练武的教场。西城区官署的设置及驻防军队的情况可以看出,清代西安府城作为西北的战略重地,其关城除军事作用外,又是重要的集贸市场。尤其是东关发展更快,已是西安的重要商业区。

       康熙六年刻本《陕西通志》,共32卷,卷首三卷,其中图1卷。

       雍正十三年(1735)刊本的《敕修陕西通志》共101卷,附图200幅,刘於义、沈青崖主持修纂,张谦绘图。全志地图综合形成了陕西最早的大型综合地图集。地图绘制无经纬线和方格控制,也无准确比例尺,幅面一般为32x22厘米,内容表示形式类似于今鸟瞰图,以居民地、山、水为主要内容。线条粗糙,内容简略。其中包括会城图(即西安府城或者省城)等。

以上图片为[康熙]《陕西通志》书影

以上图片为[雍正]《陕西通志》书影

以上图片为《西安历史地图集》书影

        光绪十九年十月中旬测绘了《陕西省城图》(省城即今西安),测绘和制图均为陕西省舆图馆完成,比例尺约1: 7800,线划符号绘制尖细,注记用毛笔书写,地图范围为护城河以内及东西南北四城郭,幅面99x58厘米,现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

以上图片为《陝西省城圖》(光緒十九年(1893)輿圖館測繪)

以上图片为《陝西省城圖》(光绪

以上图片为《西安历史地图集》书影


上一篇: 历史因他而转折
  • 人物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