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文坛佳话】耀州人薛卜五与西安易俗社丨耀州故事

耀州人薛卜五与西安易俗社西安易俗社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 后改名“陕西易俗社”。

147小编

编者按

耀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传承、弘扬和发展耀州优秀文化,汲取有益滋养,强力推进“文化兴耀”战略的实施,提升耀州文化软实力,区文联持续在“沮水微澜”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耀州故事】,系统详尽讲述耀州大地上曾经发生的感人故事。敬请关注。

文  坛  佳  话

耀州人薛卜五

与西安易俗社

西安易俗社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 后改名“陕西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位于西安市西一路西段 ,是著名的秦腔科班,最重要的秦腔艺术社团,也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被誉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曾说过:“世界上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剧团有三个,一个是法国芭蕾舞剧团、一个是苏联的莫斯科大剧院、还有一个就是西安易俗社"。 

易俗社初创时确立的宗旨为“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 易俗社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文化意义上的秦腔的开始。创立迄今,西安易俗社凭借着百年"移风易俗"的坚持,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涌现出刘毓中、王天民、孟遏云、肖若兰、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等一大批秦腔名家,创编和演出了《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许多优秀剧目,对秦腔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成就了秦腔的辉煌往昔。

鲁迅为西安易俗社题写的古调独弹牌匾

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训令,赞扬易俗社编演的剧本“命题取材,均有可取,不失改良戏剧之本旨”,并颁发“金色褒奖”。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期间五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并捐献50元讲学金。1936年12月9日、11日,西安事变前夜,为了迷惑跟随蒋介石的高级官员,张学良、杨虎城在易俗社安排了两场秦腔演出。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火焰驹》剧组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 。1951年7月1日,习仲勋出席了西安市政府在易俗社剧场举办的接管大会,高度赞扬易俗社是优秀的进步团体,应该越办越好,并建议把"接管"改为"接办",要求易俗社坚持"移风易俗"的传统,进一步演出好的秦腔。在习仲勋的支持与安排下,易俗社多次赴京并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演出,并给予很高评价。2006年5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易俗社赴京演出,周恩来总理接见演出人员。

说起西安易俗社,便不能不说到一个耀州人——薛卜五。作为易俗社成立之初负责对内管理、“总理一切”的首任社监,薛卜五一心扑在创业上,为易俗社的初创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薛卜五(1887—1919),又名薛其昌,耀州小丘朱坊村(现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朱村)人,辛亥革命时期陕西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之一。薛卜五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早年求知于三原宏道学堂,后转入省巡督学堂攻读法律。毕业后精心钻研财政经济专业,积极探索强国富民真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随之陕西革命军光复西安。 青年薛卜五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为了打击地方残余封建势力、安定社会秩序、扩大革命成果,按照陕西同盟会指示,薛卜五与在西安的耀州籍青年学生回乡开展活动,积极协助驻耀革命义军胡景翼部,迅速消灭了危害一方的匪徒 。

西安易俗社

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以武力威胁孙中山让位。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引起包括陕西在内的全国同盟会员的极大不满。由同盟会员、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李桐轩、修纂孙仁玉发起,薛卜五与张凤翙、井勿幕、杨西堂等163名陕西省爱国军政界人士响应,“以开发民智,寓教育于戏曲,辅助社会教育,易风移俗,改变同胞志趣”为目的,筹建陕西易俗社。

易俗社第一任社长李桐轩

1912年8月1日(农历七月初一),借陕西省议会召开成立大会之机,成立陕西易俗伶学社 ,并经大会公举杨西堂,李桐轩为社长,张翔初为名誉社长,薛卜五、王伯明为社监,孙仁玉为评议。易俗社初名“易俗伶学会”,后以易俗之事原不限化装讲演、编辑戏曲,遂去“伶”字,为时不久,旧戏班纷纷效仿,亦称“学社”,遂又去“学”字而成“易俗社”。1915年以后,山东、保定、江苏等地闻风响应,亦有易俗社组织,乃以“陕西”二字冠于社名之上,以相联络而又有区别。

西安易俗社 

易俗社诞生后,以杨西堂、李桐轩为首的领导班子开始各方面的奠基工作。由孙仁玉拟定简章, 李桐轩修正定名为《易俗伶学社》。发起人之一的高培支为入社学生立了四字社训、八条守则,以春联形式写于教室墙壁,督促履行。薛卜五则一心扑在创业上,搬着铺盖卷住在社内,主持一切。1912年11月,薛卜五来回奔忙,主持招考了杨启华、赵振华、工安民、马平民等第一期学生50名,按“中、华、民、国、秦,易、俗”排名,每个学生须按自己实际情况,将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改为上述七字中的一字。与此同时,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乐器、戏箱,为学生制做校服。

  上述工作就绪后,薛卜五又四处招聘老师,聘请了一批当时的秦腔名伶担任易俗社教练,自己也坚持每日为学生上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就为第一期甲班学生排导出《英雄泪》《拆书》《大婚姻谈》《癸江》《逃国》《三娘教子》和《重别》等折戏。

  1913年1月5日,第一期甲班学生在西大街城隍庙进行首场演出。当易俗社学生穿制服、佩校徽,在军乐队伴奏下列队入场时,群众鸣炮夹队欢迎,人山人海,挤满庙会。由于易俗社学生坚持学文化与学戏曲并重,训练与演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而,每出戏的唱腔、道白,音乐和程式表演,都别开生面,不同凡响,一下子轰动古城西安,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重要艺闻。2月,应西安军政商学各界公请,又在南院门公演,盛况空前。随后又赴三原、耀县、淳化巡回演出。

易俗社孙仁玉

为进一步扩大易俗社影响,10月,薛卜五赴北京、上海等地募捐,以添置戏箱。直到第二年4月,薛卜五才自上海、苏州购买新戏箱归社。随之,易俗社乔迁新址,规模扩大,添招了教练与两班学生,并有多部本戏相继编排出演,“社务甚发达”,易俗社的发展步入快车道。1916年春,因人事变更,薛卜五任名誉社长,不再担任社监,淡出易俗社的管理层。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趁机组阁执政,担任国务总理。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举起护法旗帜,大张声讨。胡景翼在三原编组了陕西靖国军,举旗响应。因粮草不足,便委任善于理财的薛卜五为陕西靖国军经理财政处长,使军饷供应得以源源不匮。

  1919年5月,薛卜五为了筹款,亲赴各县视察财政。一次,自富平解款至三原途中,在瓦窑头停车吃饭时突遭地方军阀唆使的暴徒袭击,立时毙命,年仅33岁。

参考文献

1、《西安易俗社报告书》(民国廿年六月 公元1931年)作者孙仁玉;

2、《民国时期的陕西易俗社》(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一期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作者:雷震中 王蔼民)

 3、《民国元年(1912年)陕西大事记》(雷和平根据省市县史志资料整理)

4、《耀县志》

来源:耀州史志

编辑:冬  青

— THE  END —

沮水微澜丨发现耀州之美


上一篇: 鲁迅赞誉的易俗社,是这位老先生创建的 下一篇:建党百年 忆岐山红色故事 | NO.6中共岐山党团组织的建立及第一次大革命时期
  • 人物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