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世人皆知西南联大,却鲜有人知与之相称的西北联大

谈起抗战年间的中国大学,我想大多数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的确,西南联大是那个国土沦陷战火纷飞的时代下,中国高等教育最为耀眼的明珠。一迁长沙二迁昆明,在祖国西南边陲办学整整八…

147小编

谈起抗战年间的中国大学,我想大多数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的确,西南联大是那个国土沦陷战火纷飞的时代下,中国高等教育最为耀眼的明珠。一迁长沙二迁昆明,在祖国西南边陲办学整整八个年头,保住了日本侵略者恨不能连根断绝却无法得逞的教育火种。那段校史是一段混杂着青春激情与家仇国恨的历史,尽管岁月已尘封近八十余载,可一当我们翻开书,波澜不惊的铅字里仍会搅动起滚烫的血花。

不过西南联大并不是今天我这篇文章的主角,相信知乎里有关西南联大的问答和文章已经多如牛毛,今天我想写的,是与西南联大并列而行,如今已渐渐被人遗忘的名校——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同时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37年9月10日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成立西安临时大学”。随抗战局势变化,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转徙云南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西安临时大学复迁陕西汉中,合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两校一南一北,艰难困苦中,为中华民族保留精华,养育精英。

一、南迁之路

1938年2月,日寇已基本攻占山西省全部。刹时间,作为国统区后方北部核心和共产党中央所在地的陕西省便与日军铁蹄仅有黄河一河之隔。一个月后,潼关告急。潼关是关中东大门,一旦失守,关中就岌岌可危。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刚落脚不足一年的西安临时大学便不得不再次向南迁徙,将校舍师生搬到相对安全的汉中。

西南联大的西征之路令人感怀,数百师生从长沙启程,过湘西渡沅江穿贵州翻滇东,徒步近万里。西北联大也同样,虽然直线距离相对近一点,但横亘在一群年轻人面前的,是雪拥蓝关马不前的三千米秦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也愁攀援啊!但怀着对日本人的憎恨,读书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这群年轻人从西安城出发,凭着一双草鞋一副绑腿,一路穿渭城赴宝鸡爬秦岭走栈道,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硬是用腿走到了汉中。原北洋大学学生伊雪曼在日记里写,“每人自备背包一个,草鞋两双,二人合组轻便行李一件,于1938年3月前后分成四批,开始南行。学校专门请来了四位川军长官,腰间都别盒子炮,一路护送我们前行。途中风景宜人,倒也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只是夜间行宿,听闻秦岭山中猿啼,不免想起落入倭手的山东家乡,以至泪落不止。”原北师大学生赵慈庚后来回忆说,当年临大出发前,采购了8000多斤锅盔,把西安城里的咸菜都买空了,一路当干粮吃。

1938年4月,几批师生陆续抵达汉中城固、南郑以及勉县等地。当年西安临时大学正式更名西北联合大学。

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组成校常委,西北联大在城固县县城内的考院(今考院小学)设校本部和文理学院,在文庙(今城固师范)设教育学院,在西关(今城固一中)设法商学院,在城固县龙头镇的古路坝设工学院和西北联大附中,在南郑县设医学院,在勉县设农学院。同时紧锣密鼓展开教学,面向全国发布招生公告。

二、七星灯火

陕西汉中,北依秦岭,南靠巴山,千峰万岭,交通闭塞,自古就被形容成“天牢”。然而就是这样四塞的环境反而挡住了日军的侵略,虽不时也能看到日本的飞机从天上飞过,但相比于祖国东半部那血肉横飞的抗战前线,这一方小小的汉江盆地的确已经是难得的“世外桃源”。由此,抗战期间大批的机关学校工厂开始西迁汉中,除西北联大外,还有来自江苏浙江的一批大学,来自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中学22所,以及国民政府铁道部,军政部弹药库,太原兵工厂等。汉中原本只是一座规模较小的西部城市,而城固勉县等也只是西部内陆再小不过的县城,一时间如此众多的单位和人员来此,安置问题显得就很突出。

西北联大也不例外。

汉中旧城

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当时是用铁皮竹子搭建教室,宿舍不够,学生都是二十余人一间的大通铺,教授中也有很多是住在乡下的茅屋。试想一下西南联大还是在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条件尚且如此,本部设立在城固县的西北联大有多艰苦就可想而知。

各院校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千里辗转,筚路蓝缕,在简易的寺庙佛堂安顿下来,住陋室,睡通铺,吃糙米,煮青菜,师生同甘共苦,真正国难兴邦。以北洋大学为主体组建的西北联大工学院,很快独立设置为西北工学院,坐落在距离城固县城几十里的古路坝村。院址是一座天主教堂,教室是泥房子,门窗年久失修,夏天下雨教室里就成了烂泥潭。汉中地处南方,属亚热带,春夏两季炎热多雨空气潮湿。西北联大的大部分师生原籍华北,很难适应这里的气候。初到汉中,很多人都起了痱子。没有电,点的是蜡烛和小煤油灯。饿肚子是经常的事。还要时常冒着日寇飞机轰炸的危险。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发奋苦读,成为一所飞机炸不倒、艰苦难不倒的抗战大学。有联大学子回忆:“这里完全是江南风味,任何青菜齐全,我们见了大嚼,比山珍海味还香美。”(刘艺民《秦岭道上的泪和爱》),足见其面对清苦生活的乐观态度。

古路坝教堂

西北联大云集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教授,有黎锦熙、于右任、李达、徐诵明、罗章龙等一大批民国名人,他们辗转于迁校之途,授业于茅草之室。兴亡之变,荣辱之谈,慷慨之间,洪波激荡。各院校不仅教学正常开展,各类田野调查、社会服务、宣传演出也有声有色,终年不断,给汉中这块封闭的盆地带来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气象。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因地制宜,利用这里古迹众多的历史优势,带领学生发掘张骞墓,考察五门堰,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为这里的考古做了杰出的贡献。

联大工学院在城固龙头镇的七星寺分校课程紧,图书馆座位有限,为将自习时间岔开,许多人挑灯夜读,一部分人前半夜看书,一部分后半夜看书,七星寺整夜灯火通明。“七星寺的同学也是人人自奋,潜心苦读,开夜车成风。每个教室,有开晚车者,有开早车者,你去我来,经年如此,百数只蜡烛,光焰闪耀彻夜不熄,被誉为‘七星灯火’。”师昌绪和高景德是七星寺分校的同班同学,还是上下铺,但在上学的三年里两人基本没打过招呼:因为二人作息时间正好不一致,常常是半夜高景德从图书馆回来看到师昌绪在熟睡,而两三点他睡觉的时候师昌绪已经起床去了图书馆......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两人都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师昌绪在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高景德当上了清华大学的校长。整个抗战期间,从古路坝村走出的联大学生有二十余人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那个时候的联大学生,都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那个年代的联大校园,处处都能听闻校歌的慷慨曲调:

并序联黉,卌载燕都迥。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南东。

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国破家亡,难挡联大师生对科学的探索。

西北联大图书馆

三、桃李天下

与西南联大不同,西北联大在成立一年多以后即分家分设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五所大学(这也是其相比于西南联大默默无闻的原因)。其师资科系来源于北平大学的全部和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的部分。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的组成成员全体搬回北平和天津,而西北联大却将其大部分永远地扎根在了广袤的西部土地上,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开花结果,到今又是整整七十余年!

北平师范大学迁回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

北洋大学迁回天津,即今天的天津大学。

东北工学院迁回沈阳,即今天的东北大学。

焦作工学院迁至洛阳,随后复迁苏州,新中国成立后部分迁回焦作,部分就近迁至徐州,再后来焦作部分又迁至北京,成为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河北女子师范迁回河北,即今天的河北师范大学。

联大校本部成为国立西北大学,抗战胜利后迁至西安,即今天的西北大学。同时留下校舍器材书籍和部分学生,作为给房东城固县考院小学的报答。

联大法商学院全体并入西北大学,后来法学系并入西北政法大学,留下校舍器材书籍和部分学生,作为给房东城固一中的报答。

联大文学院和教育系并入西北大学,后来分出成立西安师范学院,再后来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今天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再度分出并入西安外国语大学,留下校舍器材书籍和部分学生,作为给房东城固师范职专的报答。

联大工学院成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迁至西安,即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留下校舍器材书籍和部分学生,成立城固三中和城固四中。

工学院交通运输系分出,并入从甘肃东迁西安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即今天的长安大学。

工学院土木系分出,后来与东北工学院土木系和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合并,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即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工学院材料系留下,并入后来新中国三线建设时设立的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再后来分校迁回北京后改名汉中大学,即今天的陕西理工大学。

联大师范学院成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迁至甘肃兰州,即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

联大医学院成为国立西北医学院,抗战胜利后迁至西安,更名西安医科大学,于本世纪初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联大农学院成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抗战胜利后迁至陕西杨凌,即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联大附中全体留在城固县,即今天的城固六中。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全体留在城固县,即今天的城固二中。

做为陕西人,我无比感恩西北联大给予陕西的恩惠。从以上的变迁历史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得到,陕西,乃至整个祖国的大西北,其科教体系和高等教育力量依赖于西北联大留下的底子。没有西北联大,西安今天也不可能有实力与南京武汉竞争科教第三城。而作为一个汉中城固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的家乡,我生长的故土的教育兴起于西北联大,它走了,但它依然给我的家乡留下了一整套小初高教育体系,从上述历史陈述中看得出我家乡县城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是西北联大的恩赐。

四、后记

岁月已经过去七十余载,当年那一幕幕热血沸腾奋发向上的画面已然不再。没有了日本飞机的轰炸声,礼堂集会的喊口号声,那年的人们也都风烛残年青春难觅,我只能从冰冷的史料和长满杂草的遗址中去试图穿越。

我的高中母校是城固一中,在校园最中央有一座古朴的四合院二层小楼,那便是七八十年前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的教室。中式的飞檐与西式的栏杆相映成趣,这大概是那个民国年代常有的风格,院落中央一座假山,上面布满了爬山虎,周围四棵桂花树,一到秋天便芳香四溢,院子里有教师家属晒桂花。桂花树下是一窝窝旱莲和绣球花,互相争着吃蜜蜂蝴蝶的醋。高中时代在体育课的午后,我喜欢走进这个四合院里,看向西倾斜的阳光穿过屋顶,给旧日的窗户蒙上轻纱。有时不禁惶惶然如隔世,会看到二楼有身穿民国长衫的青年学生,手持书卷,眼望东方被日本人占领的故乡眉头紧锁,长声感叹。

四合院两侧有数棵樱花树,到仲春时节很是好看,可我总觉得,这属于日本的植物种在西北联大的校舍旁边,似乎不妥,曾数次上书校方,无果。


上一篇: 中国有5所交通大学,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大,西南交大,新竹交大是正统,其他交大呢? 下一篇:院校篇│建国后历次“全国重点大学”的划分
  • 人物
  • 收藏
返回顶部